在遊行終點處接受訪問,梁蘭蓁談到自2005年以來,一直持續與大會聯繫,爭取讓學妹再站上玫瑰花車遊行的心情。
隨著香港和中國大陸方面明年1月恢復免檢疫通關,以及中國大陸方面恢復接受民眾申請赴港遊,不少港人正擔心中國大陸疫情「倒灌」香港。事實上,當局月前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後,包括免除從海外及台灣入境的強制隔離政策,以及放寬各類場所的聚集人數,本地每天染疫人數已從之前的數千人回升至超過萬人。
報導表示,有接種疫苗的市民擔憂這些「零針人」自由進出餐館的話,可能提高病毒的傳播風險。如果情況嚴重,屆時香港能否應付,也是未知之數。但人流如此擁擠,而且沒有之前的防疫間距,有人形容這是對疫情的「躺平」,擔憂令病毒傳播得更快。不過,這並不代表市民對疫情的憂慮已經過去。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媒體訪問時更明確指出,是時候轉變防疫政策,由政府的管控轉為將檢疫及預防病毒感染、責任及權力交給市民。
全球爆疫3年,相對於其他國家及香港,北京當局採取的防疫措施可以說最為嚴格,但半月前其政策突然逆轉,大幅度取消相關措施,令疫情瞬間惡化,染疫人數大幅上升。在港島灣仔酒吧區及會議展覽中心一帶也是人頭湧湧,人群密度之高,是3年來首見顧客只要自行搭車到指定的車站,返鄉故事就此展開。
那些日子,他總覺得父親與他過往認知的不同,他總告訴自己,或許是因為病痛,致使父親的記憶錯置改變了,於生命裡生出了一個不曾存在的母親。那時,他的父親喜歡寫日記,天天埋首寫著,日記本寫得密密麻麻,寫的卻不是當下的事,而是多年前的故事,他特別喜歡寫童年的事,除了日記外,父親也經常說起從前。相關書摘 ▶【小說】《有母親等待的故鄉》選摘:他發誓要出人頭地再回來,但四十多年都沒回家未免太超過了 書籍介紹 《有母親等待的故鄉》,先覺出版 作者:淺田次郎 譯者:葉廷昭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有次父親對他說,年幼時,家裡經濟窘迫,三餐都難能溫飽,可母親每天都將家裡養的雞生的唯一一只雞蛋留給他,而且都是早餐時,仍記得學校離得遠,每日都得早起,醒來便聞到滿室油香,見餐桌已擱著一盤煎蛋。
」他邊說,眼神透著無法言說的惶恐。聽完故事,聞者都覺得他的父親必然是個深愛著母親的人,然而,他卻說:「但這些故事都不是真的,我奶奶在生我父親時便難產死了,但因為他病重的緣故,每個人都只是聽,不忍心點破。
諸如此類的童年往事,父親說了又說,於日記裡反覆地寫著,生怕旁人不知道這些事,更怕自己忘記似的。謊言領我們到達另一個渡口,停泊了謊言的船隻,告別了近乎無聲卻曾輕敲我們內心無數次的漣漪,走向另一段旅程。有一天,三人收到了「歸鄉服務」的邀請。★特別收錄獻給讀者的淺田次郎親筆信★ 搬到東京四十年後,第一次回到故鄉,迎接我的卻是從未見過的母親…… 三位年屆退休的男女,既沒有成家立業,也沒有可以回去的故鄉。
於書中,淺田老師描寫了於不同領域皆有所成就的主角們,內心隱藏著不能與外人道的孤獨與困境,因緣巧合之下,他們購買了信用卡公司為頂級客戶提供的「歸鄉服務」。如同淺田老師筆下所建構的懷鄉之旅,那個虛構的母親,她帶來的並非僅是母性或母親的安慰,更多時候,主角們透過她得以映照出當下的模樣,明白自身的傷痕與無助,藉由這樣的方式確認自己的存在,填補生命際遇裡的缺憾與痛苦,將內心無法與外人道的軟弱釋放。三個無家可歸的人,收到了神祕的返鄉邀請, 一場奇蹟般的相遇,於焉展開…… 無論來訪的人曾經如何荒唐,鄉土和母親永遠寬容以待。或是冬天時,他特別怕冷,夜裡雙手冷得無法入眠,母親會將他的手擱在她的懷裡,那是他第一次感覺女人的乳房原來如此柔軟溫暖。
「歸鄉服務」安排他們前往虛構的故鄉,感受如戲劇般的鄉愁。文:陳曉唯(作家) 前些年的一場聚會裡,朋友談起父親病重臥榻時的狀況。
他們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前往,竟發現「歸鄉服務」提供了完整的返鄉設定,從車站、城鎮、公車司機、乘客,到鄰居、寺廟住持,以及最重要的母親,都由信用卡公司安排妥當。同桌的友人問他:「為什麼是害怕?」他面露疑惑地回答著:「可能覺得我父親在說謊,因為我印象中的父親是個不說謊的人,但他所說的故事算是一種謊言嗎?」 在他的記憶裡,父親是個思維理性的人,話少而嚴肅,在大學裡教授化學直至退休,深受學生愛戴。
我父親說這些故事時的眼神總是發亮,他深深相信這些不曾存在的,虛構的故事,於是每次聽他談起時,我總莫名地背脊發涼,感到些微的害怕。這項歸鄉服務的費用,兩天一夜就要價五十萬日元,對於在現實中已經無家可歸的三人來說,這樣的體驗實在不可思議。原以為僅是體驗鄉愁的旅程,主角們卻因旅途裡的靈魂人物「母親」而深受動容,甚至陷入虛實難辨的情境之中,無可自拔。」 謊言其實是一種過渡,有時人們需要謊言並不僅是聊以安慰,而是一種與親密之人示弱的方式。然而,謊言的意義是什麼? 朋友的父親逝世多年後,他又一次談起父親時,他曾說:「我後來在想,我父親口中所談的那個根本不存在母親其實是一種過渡,是他對自我的反射,與他很相似卻不是真實的,他透過這樣的方式確認自己還活著,甚至藉由虛構出來的母親,填補了他生命中從未有過母親的缺憾,因為他無法對別人訴說他的病痛與脆弱,他借用了這樣的方式將內心的軟弱釋放出來,他其實是在對我們示弱,而我當時並不是害怕我父親說謊,我只是不願意去承認他原來也有軟弱的時候講百萬次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或是講百萬次維護中華民國體制,對台灣的真實處境都不會有任何幫助。
以法國人來說,沒有讀過雨果、普魯斯特還敢說自己是法國文青,一定會被趕出左岸的咖啡廳。雖然講出來很傷感情,但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以下分別討論之。
另一方面是因為台灣是沒有文學信仰的地方,像日本把夏目潄石、樋口一葉這些文學家的肖像印成日幣,對台灣人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111年11月12日 努力學習他們珍惜自己本土文學的態度,或許有一天可以突破困境吧? 結語:沒有文學信仰的土地,就只能產生蒼白貧弱的文學 最近台灣文學金典獎剛剛揭曉2022年的得獎作品,我隨手查了一下去年的得獎名單,居然有兩本被我列入「讀不下去的作品們」,真是不好意思。
說中華民國台灣是中國的一省也不對,因為中國幾十年來一直都沒有能力控制台灣,到現在為止也都只用最省錢的認知作戰來分化台灣人而已。為什麼只有台灣會這麼嫌惡自己土生土長的文學?在百年間歷經日本、國民黨兩個外來政權恐怕是主因,因為兩個外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都不約而同的要消滅台灣原有的信仰與文化。
是因為有日本人想要搶救這些古建築,想把它們搬到日本去保存,中華民國台灣政府覺得太丟臉,才主動宣佈「迪化街永遠在台北」(此事件請參考連結)。只要有可能變成古蹟的祖產,都會被後代子孫以最快的速度處理掉,來不及拆掉的就趁夜一把火燒掉(俗稱古蹟自燃現象),然後蓋大樓賺大錢。台灣的文青,只要讀過幾本世界文學名著,就可以輕鬆的以台灣文青自居。畢竟大家都不是嚴格的文化學者,一旦以觀光客/過客的心態接觸到國外新鮮的空氣,都會誇大台灣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這倒也不能太苛責。
以上舉美國、法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為例,完全符合文學信仰產生的條件。伴隨著台灣幾十年來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歷程,「向前走」成為全民共識,台灣文學比古蹟還不受重視,還不到百年就已經快被遺忘了。
台灣並沒辦法自力解決這個困境,不過我們可以先做好一件事:不論政治立場是藍是綠,先設法了解台灣的真實處境。以日本人來說,沒讀過太宰治、夏目潄石還敢說自己是日本文青,大概會被霸凌到在日本沒有立足之地了(日本是很可怕的霸凌王國啊…)。
文學信仰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文學信仰與國家認同、文化自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認同自己的國家、自傲於自身的文化,所以對於誕生於自己土地上的文學會有強烈的歸屬感。我對現今台灣文壇的作品少有好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抱持著「互相漏氣求進步」的初衷,斗膽的列出「讀不下去的作品們」,發現這些讓我困惑的作品有一個共通的特質:迷航。
賴和、張文環、鍾理和這些名字只存在於某些台灣文學的死忠者心中,社會大眾已失去鑑賞他們作品的品味及興趣。畢竟鄉土文學一直給人的印象就是土、俗、悲情、不時髦,和文質彬彬衣冠楚楚的外省文學教授所提倡的、充滿正統中國文化的鄉愁文學比起來,就是不高尚。另外,隨著公視台語台的成立,再加上先前成立的客家台、原住民台,正式宣告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所有母語都快要滅絕了,伴隨的文化傳承也亮起紅燈。我們一邊讚歎歐洲優美的數百年古建築,卻一邊賣力的拆毀即將成為百年建築的洋樓、三合院。
一方面是因為台灣人對文學興趣缺缺,看到有人居然在讀文學作品就會覺得很了不起。這裡我的建議是:請大家努力的「崇洋媚外」,向歐美先進國家看齊,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的2022台灣文學獎金典獎贈獎典禮,12日下午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行,文化部長李永得出席並致詞。
鄙視台灣文化被視為進步的表現 台灣人最會做的就是罵台灣好爛、誇國外好棒,在國外旅遊、遊學的人越多,類似的批評就越多。但是罵台灣罵久了,就像倒洗澡水不小心連嬰兒都倒掉一樣,不知不覺中就忽視了台灣從清領、日治以來累積的優美文化。
現在成為文創重鎮的大稻埕,以前差點被完全鏟平。在百年間吸收了這麼劇烈的思想毒素,要徹底復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到的。